他们从小到大都叫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父母心中的骄傲。但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类“光环”,有时会让爸爸妈妈和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大概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高兴果”变成了“林妹妹”
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母亲、想回家了。刚开始她还凭借激情和热情一个人处置问题, 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母亲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后竟进步到痛哭一场成为天天必做的“功 课”。目前,就连有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好像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知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生。
她活力四射,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高兴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出色,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哪个曾想,这位“高兴果”和“好孩子”如何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
“好孩子”的心灵画像
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何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讲解。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使用大 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假如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付方法,特别已经成为天天的“必学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样肯定是出 现了心理失调。
其实学校中有很多像莹莹如此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叫人羡慕:他们学习出色,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需要严格,做事认真努 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了错误误;他们擅长检讨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 典范、父母心中的骄傲。但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类“光环”有时会让父母、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大概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 伤。
譬如,因为很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特别在乎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这类“好孩子”无形中需要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 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了错误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很多消极情绪。 他们在高考考试、上大学、恋爱等要紧生活阶段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据一项对某重点高初中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 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类学生假如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
“好孩子”的家庭画像
一种行为假如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一样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家庭教育是其中的 一个要紧原因。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法、道德品质等很多方面都有严格的需要,有不少的“应 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他们不允许我们的孩子随意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免遭到不好的影响;他们需要孩子不可以随意耍脾气,不可以 随意评论其他人,不可以和其他人吵架,由于那是非常没修养的表现;孩子不可以上网,由于互联网非常危险,晚上不可以和同学出去玩,不可以睡得太晚,不可以穿太花哨的服饰,不 能追星,不可以看无聊的电视剧……爸爸妈妈期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类清规戒律烂熟于心,任何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爸爸妈妈们“非常讲理”,冷静理性,擅长剖析和处置问题,每每孩子遇见问题,爸爸妈妈便运用他们的智慧与生活经验为孩子做出条条框框的剖析, 让孩子不必绕弯路就能一路坦途地走下去,迅速成长。孩子也为爸爸妈妈的“高见”折服,遇见任何问题就会找到爸爸妈妈作为决策的“拐棍”。
长此以往,如此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在新环境中遇见的问题复杂性增加,原有些“拐棍”没办法奏效时,他们就没办法自己招架,只可以用儿童阶段的手法来应付或逃避了。
“好孩子”家庭教育点评
严格的教育固然不可以说是错误,但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大概出现偏差。
情感教育与理性爱文化失衡
不难看出,莹莹们非常像个“小大人”,他们认真、严格,不随便暴露出弱点和“情绪化”行为。而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不一样的层面, 可以比喻为顽皮的孩子和严厉的长者。顽皮的孩子是人在内心中最自然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性而活泼的,有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就像是一头无人驯 服的小野马;严厉的长者代表着理性和规范,是爸爸妈妈和社会需要的化身。孩子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与一定,会努力根据爸爸妈妈的愿望行事,渐渐地把爸爸妈妈和社会的需要 转化为对我们的需要,当然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任务。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趋向平衡,假如提前跨越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就好似“适得其反” 一样,终归要在此后的经历中“补课”,重新退化到“儿童期”。这一点也不奇怪。
健康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无疑像一部机器,没色彩;放任情绪不加控制也会堕落为动物,没教化。在适合的时 候,允许顽皮的天性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就像让野马撒撒欢儿,放放风,再慢慢地探寻机会驯服它。假如一味地用缰绳紧紧地拴着,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脱缰的野马, 胡作非为,不可救药。交还给孩子自然态下的天性,给一份空间让那个顽皮的天性得以释放,然后教他们掌握适合地驾驭这个顽皮天性,这就是情绪教育的意思和作 用,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必学课”,而过分中规中矩的“好孩子”更需要弥补情感教育的缺环。
“嫁接”式教育和“培植”式教育失衡
很多爸爸妈妈因历程过太多的生活磨砺和坎坷,而拥有了满腹的阅历和考虑。为了孩子顺利成长,他们期望用我们的阅历把握孩子少走弯路,以 最快的速度成长。因此,他们替孩子考虑、剖析和处置问题,为他们扫除道路上的障碍,却不知,这只不过简单地把父母的思想移植和嫁接给了孩子。而不经过孩子自 己加工得到的理念永远是缺少生命力的抽象符号。因此,很多孩子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办不到。”“一给我讲道理,我就烦。”其实他们需要道理,也需要 亲身实践来了解这类道理,即便走弯路也是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是建构他们我们的考虑能力和看法的要紧过程,在孩子头脑中孕育出来的道理才能真的变成他们 我们的“道理”。虽然孩子在长大,很多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仍然停留在婴幼儿阶段的呵护和控制,智慧的爸爸妈妈也要掌握“收”和“放”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