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2019-2020学年高中二年级地理要点总结(完整版)

   日期:2024-08-04     来源:www.heeong.com    浏览:668    
文章简介:高中二年级地理要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地区进步 1 地理环境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1、地区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办法划分出来的,具备肯定的区位特点,与肯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地区界线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具备过渡性质...

高中二年级地理要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地区进步

1 地理环境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1、地区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办法划分出来的,具备肯定的区位特点,与肯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地区界线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具备过渡性质。地区既是上一级地区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地区。 2、地区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3、

同:都是平原区域,并都坐落于国内的东部季风区。

异:地方差异:长江三角洲坐落于国内东部沿海区域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坐落于国内东北区域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国内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成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进步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进步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合进步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坐落于国内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便捷,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进步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进步重工业,成为国内要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借助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区域的煤、铁等资源进步重化工业,成为国内的重化工业基地。

7、地区不同进步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进步缓慢。

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伴随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进步。

伴随国内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愈加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国内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工商业的进步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非常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产品率低。

 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渐渐让坐落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得、管理、剖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含遥感、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采集 传输 信息处置信息剖析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的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就

特征和优点:可以第一从面上的地区剖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能够提升研究工作的精度和水平,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升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三大多数: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施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征: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备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管理软件: 专门处置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地理空间数据的范围。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 数据处置 数据库 空间剖析 表达

优点: 信息量大,用便捷; 功能强大; 动态监测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得,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看、更新、空间剖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互联网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地区到全球进行整理,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国内西北区域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及一些半湿润区域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区域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含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区域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区域最为显著的自然特点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国内内部,离得远远的海洋,水汽很难到达。

3、因为受夏天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区域自东向西降水量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渐渐降低;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是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加剧荒漠化进程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A.源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重压;B.因为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用和不合理借助。

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6、西北区域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区域。缘由是因为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手段不当,另外因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手段:

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进步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升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些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风险紧急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荒漠化具体治理手段: 合理借助水资源; 借助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手段,多渠道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国内荒漠化治理的手段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国内政府在西北区域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推行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要紧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备海量生态用途和环保效果,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方成分、涵养水源、维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抽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区域。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很难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目前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特别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国内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区域。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方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合。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用途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成长飞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法落后,开发规模小,没太大的影响;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用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目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紧急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借助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国内山西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 地方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方案: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升晋煤外运能力; 加大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进步炼焦业。

4、加大能源综合借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能源的综合借助程度和附加值。

 加大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山西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材料工业逐步超越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达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升煤的借助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工业三废的治理。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界线。分界线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3、田纳西河坐落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步骤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来自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程度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借助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用途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区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海量,水量丰富,大多数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多数区域,但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非常不稳定。 矿产资源很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升水质、旅游、土地借助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是什么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提供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进步

第四章 地区经济进步

 1 地区农业进步,以国内东北区域为例

1、东北区域地理条件:

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地位:国内要紧的产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地理条件剖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很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地区农业的生商品种、耕作规范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大多数区域是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但农作物成长容易遭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总是影响地区农业生产的种类;

 通常来讲,平原区域适合进步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区域适合进步林牧业,;

 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

 国内要紧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进步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益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进步。

2、东北区域农业布局特征: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域;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与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北部区域,这里已

经形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玉米带”。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国内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国内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要紧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要紧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三河区域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产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国内粮食产品率最高的产品粮基地;东北产品粮基地生产特征: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区域专业化生产。

4、东北区域农业进步方向:

 平原区:以增强抗衡海外农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进步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升商品水平和竞争优势;加快进步农商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进步,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进步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进步草业经济,推进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进步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达成由材料型生产向材料及商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 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国内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进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地区工业化势必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进步中国家通过打折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地区以至全国其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好的区位条件;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主要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 侨乡优势、 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区域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缘由: 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将来,高新技术产业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主要优势: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如火如荼和发达国家和区域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缘由: 外商不再担忧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升,成为国内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一方面,很多乡村飞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目猛涨,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其次,城市的规模飞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情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进步的隐患,对策:加大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

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紧急,如大方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降低、森林面积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拟定城市进步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大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地区协调进步

 1 资源的跨地区调配,以国内西气东输为例

1、国内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地区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必要性: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地区之间一般不具备流动性;

地区间的进步水平不平衡,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与该地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总是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目的市场:长江三角洲;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国内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差异大: 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要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 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借助。

国内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煤炭一直是国内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海量的环境问题,还由于北煤南运对国内的交通运输导致了巨大的重压; 天然气具备清洗与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国内油气资源开发的策略重点在西部:国内天然气分布总体特点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区域。国内东北、华北等区域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策略接替区,因此国内采取了稳定东部,进步西部的油气进步策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对西部区域的影响:推进中西部区域社会经济的进步,将西部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进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有关产业进步;增加就业机会。

对东部区域的影响:缓解东部区域能源紧张情况;优化东部区域能源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有关产业进步,促进东部区域经济进步;改变大方环境,缓解交通重压。

加大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升资源的借助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进步。

对环境的影响:改变东部区域的大方水平,沿线农村区域通过天然气的推广,降低植被破坏。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商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区域的现象。主要包含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类型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为了通过减少生产本钱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回报。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容易见到的方法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 劳动力原因:因为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备数目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区域,总是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买卖本钱原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有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交际、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成本较高,而进步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第一要改变投资环境以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买卖本钱。 市场原因:也处于不断进步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一般使用在新区域直接投资建厂的方法,开辟新的市场。 其他原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点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进步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参考我们的优势条件进步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进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商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商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改变地区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地区地理景观;其次致使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降低;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要紧地理线

1、国内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别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界线: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界线: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界线: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区域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区域界线

①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区域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域):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域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域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区域与华南热带湿润区域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区域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区域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域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等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与重庆的界线:巫山。

(3)福建与江西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与湖南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与青海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与陕西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国内的一条要紧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非常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国内一条要紧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别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国内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