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心得。
宣讲前,我问他:“你计划讲什么内容?”
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
我说:“这算什么经验?”
他说:“你察看一下,在你的课堂上,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最后,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肯定是个位数,如此的同学,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此后的几年中,我有意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多数人都非常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法办法不同,如有些喜欢自己考虑、看书、动手做;有些喜欢和其他人一块讨论,争论碰撞中得到启悟,不管如何,他们都能非常不错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班,上课的前五分钟是认真的,安静的,五分钟后就情况百出了,有些聊天,有些打游戏,有些走神,还有些打瞌睡。经教师反复提醒,大多数学生能再收起注意力听讲5分钟,5分钟后就又开始出近况况了。
我还发现,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状况好像是个顽疾,无论教师如何管教,非常大一部分同学就是改不了。
长期察看后我发现,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导致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成绩出色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与学生父母交流,知道他们在家的表现。
成绩优秀者在家做事都目的明确,有条不紊,都有固定的时间做完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时总是能一坐几个小时不受外面干扰,直至完成。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无论是父母盯、请家教,也不可以让他们认真地、安静地做事情。所以,做什么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再进一步与父母深入交流,探讨上述现象的成因,我发现,专注习惯大多数是从小培养的,如教师的多次勉励,自我闪光点遭到一定后渐渐固化为一种优良的习惯;再如父母的刚开始严管,他律渐渐转化为自律;还有从小爱念书迁移为专注学习等等。
总之从婴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不可以专注学习者要么小时候有多动倾向,要么遭到过某位教师的负面评价,甚至是一次自尊心紧急受伤的批评。
致使孩子不可以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常见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刻,父母、教师的教育没准时跟上。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间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非常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用途就微乎其微了。
年轻的父母必须要注意,伴随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假如爸爸妈妈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培养专注的好习惯了。
爸爸妈妈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不一样的孩子可用不一样的方法,有些合适勉励、有些合适严格需要,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长期坚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
江苏泰州的洋思中学,有一个“三清”学习法,即学习任务要堂堂清、每天清、周周清。这是一个群体性专注习惯培养的成功案例,因为进入洋思的同学都能专注于学习,顽劣者在环境影响下飞速转变,学习成绩上升,行为习惯也大大改变,所以蔡林森校长敢于叫板:没教不好的学生。
据了解有一个洋思毕业的同学,上了泰州中学,生病后住院两个月,回校后功课没落下,老师惊问其故,答曰:我是洋思的学生!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两个道理:
一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不是教常识,而是培养习惯;
二是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形成一种环境,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伴随大众媒体的进步,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大家“分心”的机会。
日常有6%-7%的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方法。这样的情况在儿童,尤其是男生中经常见到,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要紧。
古语云,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静下来安心,才能收获一番事业。
人最可贵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就会与你结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