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建议虽然公布了,但有些父母看完后还是有不少疑惑。今天大家就来梳理下父母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01
摇号是不是“锁区”?
这次摇号不锁区。有住宿条件的民办学校可以跨区招生,适合扩大范围,但无寄宿条件的民办学校不能跨区招生。
02
四个分类怎么样理解?
民办招生采取上海特点的“分类计划,分类报名,分类摇号,分类录取”。民办学校按政策规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与符合其他有关条件的生源,经区教育局审定,可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分设。
除去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两个条件,静安、虹口、松江3个区的推行策略也提供了其他招生计划的参照。
以静安区为例:

每一个类别,有一个核定的招生人数。只须报名这个类别的人数超越了该类别的招生人数,那样就要摇号。
譬如某民办初中,2020年秋天预备年级招收30名特殊人才子女,10名教职工子女,200名走读生,100名住宿生(首要条件是有住宿条件),报教职工子女类别的有15人,报特殊人才子女类别的有35人,报走读生类别的有200人,报住宿生类别的有120人,那样各类别是不是需要摇号的状况如下:
摇号如何摇?
假如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越招生计划的,5月18日-19日按分类计划组织推行电脑随机录取。摇号结束后,父母会获得两个数字,一个是正式志愿的次序数。一个是调剂志愿的次序数。
04
摇中后能否舍弃?
答案是一定的。前面大家也提到了摇号志愿的次序号舍弃后,后面的依次补上。因此是可以舍弃录取的。
假如摇中舍弃,可到属区教育局申请统筹,但统筹的学校可能不是原对口公办学校。同民同招之下,没摇中的学生都担忧回不了对口初中,摇中后舍弃被统筹当然也是存在这种风险。
因此父母在网上填报志愿前,要事先知道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收费状况、办学条件等有关信息,理性填报志愿。
05
民办学校能直升吗?
这里应该注意两点:第一, 符合直升条件的学校,2020年的校外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能少于2019年校外招生计划。
第二 ,校内直升的过程,也是不可挑选的。假如小学部有直升意愿的学生数超越直升计划数,那样同样需要摇号录取,并且是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电脑随机录取。因此一贯制民办学校也不可以去挑选本校学生。
因为民办一贯制学校在4月22日到23日直升录取,上海的民办一贯制学校数目差不多占了所有民办学校的一半,大概率会出现直升意愿数超越计划数的学校。也就是说最早的摇号可能在4月22日至23日,这时父母大概就能见到民办摇号的实质操作状况了。
06
相同种类排序靠后怎么样理解?
报名民办初中未被录取的,依据公办初中已分配入学的实质状况,以对口生源优先、相同种类排序靠后为原则,由有关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年度区、校招生政策和细节安排入学。如已填报《本市户籍学生回户籍(居住)地就读申请表》,根据填表时所选择的户籍(居住)地,由有关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进入公办初中就读。
这句话里的“相同种类排序靠后”该如何理解呢?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同样条件状况下,摇号的统筹时排在满足相同种类条件但没摇号的人群后面,但不是排在所有类别没摇号的后面。譬如同属人户一致类,但却选择了民办学校,可惜没进入民办,于是就进入了统筹,此时由于该生满足人户一致的条件,就会排在人户离别这一档之前,在人户一致且刚开始就选择公办学校的学生后面。而这类类主要参考的是人户一致、人户离别、居住证积分、房地产等分档,每一档又会根据入户年限、户口组成等进行排序入学。这类具体的排序需要,各区各校都不太一样。
对于报名民办中小学而未被录取的状况,16个区中,有一半明确将根据“相同种类排序靠后(在同一类别中排在此类靠后)”的原则进行安排,其中又依据小学与中学的差异、户籍状况、对口生源状况等有所不同,其他区则主要依据区、校招生状况及细节安排。
但即使是相同种类排序靠后,也让不少父母在报名民办学校时多了一份纠结。
举例说明:
假如回不到对口初中,那样被统筹到没招满的初中学校,大概率不会是热点学校,还会有原来的对口初中怎么样?
另外,有些父母说孩子是跨区就读的,假如摇号没录取,统筹时会统筹到什么区呢?从建议原文可以了解,是根据填表时所选择的户籍(居住)地,由有关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进入公办初中就读。
07
摇号后民办还值得搏吗?
一般大家会从一个学校的生源、师资、教学水平、管理体系、教学设施等等来判断学校的状况。大家以初中为例,先简单对比剖析摇号之前公民办初中的状况:
虽然民办不可以摇号了,但选择民办的大多是经济条件好的或者看重孩子教育的家庭。总体来看,民办生源大概率还是比公办稍好。
当然在过去并不标准化的中考自主招生和小升初过程中,就读的小学或初中学校本身就成为了加分项。但目前中考改革后,自招比率大幅减少,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占据市重点高中招生主体,不挑选生源的学校都可以享受名额分配到校的招生计划。
所以与其说民办还值不值得一搏,不如说孩子适不适合在某所学校就读。选公办还是选民办,父母要综合考量,不是纯粹去考虑学校性质那样简单。
教育界人士表示,考量的时候,重点关注学校的风格、办学特点、办学理念是不是和我们的理念一致。
举例来讲,有父母觉得,“做作业做比不做好,多做比少做好”。而有些学校则觉得,作业有量的限度,不到量不可以,超越事与愿违。父母和学校理念一致,孩子进校后,大伙都感觉舒服。
因此建议父母重点关注自己和学校的理念是不是一致。另外,父母还可以关注学校的特点课程、回家作业量、教学方法等,全方位地评价学校。